“神仙打架!”挑战杯又双叒叕来了!
2019年3月5日,第十六届“挑战杯”作品竞赛广州大学校赛终审决赛在图书馆副楼一楼及讲学厅外大厅圆满举行。
“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
简称
挑
战
杯
这是一个
全国性的
大学生
课外学术
实践竞赛
该竞赛是一项具有导向性、
示范性、群众性的竞赛活动
“挑战杯”竞赛在中国共有两个并列项目
“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创青春)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挑)
这两个项目的全国竞赛交叉轮流开展,每个项目每两年举办一届。
但两者的侧重点不同:大挑注重学术科技发明创作带来的实际意义与特点,而创青春更注重市场与技术服务的完美结合,商业性更强。
挑战杯 | 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 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
赛制 | 校赛 ↓ 省赛 (自治区、 直辖市) ↓ 国赛 (三级赛制) | 1、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申报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参赛; 2、聘请专家评定出具有较高学术理论水平、实际应用价值和创新意义的优秀作品,给予奖励; 3、组织学术交流和科技成果的展览、转让活动。 |
奖项设置 | 金奖、银奖、铜奖 | 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
广大人在“挑战杯”中的表现如何呢?
德才兼备、家国情怀、视野开阔、爱体育懂艺术、能力发展性强的广大学子,在往届“挑战杯”的省赛、国赛上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1998年首次参加
在挑战杯这一赛场上,我校自1998年参加全国第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来,各项工作不断取得进步、取得新的突破。
广东团第一名
在第九届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总分名列广东团第一名。
30项作品、全省第3
在第十四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我校报送的30项作品全部获奖,总分全省第3,捧得“优胜杯”,获得“优秀组织奖”。
国家级54项、省级252项
连续十届成为全国“挑战杯”竞赛发起高校之一,共获“挑战杯”竞赛国家级奖项54项,省级奖项252项。
现在,就一起来看看今年的“挑战杯”校赛终审决赛现场吧!
(科技发明类与部分自然科学类作品展区)
(哲学社科类与部分自然科学类作品展区)
本次比赛共有78个项目参与,令人目不暇接,其中几个项目展示区前更是人头攒动!
基于视觉技术的全自动多功能菠萝采摘机
(第十六届挑战杯校赛一等奖)
基于视觉技术的衣物识别和分类折叠系统
(第十六届挑战杯校赛一等奖)
变废为宝
——基于进化学习机制的
全自动垃圾分类回收系统
(第十六届挑战杯校赛特等奖)
现场的优秀作品众多,前来参观的人们赞不绝口。
Q1:参观完作品后有什么感受吗?
A:仰慕且为他们感到开心。作为大学生能有这样的创新思维,能让自己有目标地忙起来,还是很好的。
Q2:参观之后,对现场哪件作品的印象比较深呢?
A:关于供给侧改革研究和关于博物馆资源山区小学共享的两个作品。
Q3:经过这次近距离接触后,是否对这类比赛更有兴趣了呢?
A:有啊!看完之后,觉得他们的项目都非常神奇、巧妙,勾起我想要去参加比赛的欲望。
Q4:经过这次参观,你对“挑战杯”有了什么新的了解吗?
A:以前不太了解,以为只有理工科学生可以参加,设计一些机械之类的产品。但当我看了“挑战杯”的成果展示后,发现了还有很多例如物质文化遗产之类、文科生可以做的项目。
现场展示的作品中凝聚着选手们的智慧和心血。来到这个舞台,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扎实的知识基础和充沛的精力。
对于此次竞赛,选手们又有怎样的感受呢?
“广东网上博物馆集群研究”项目成员
(第十六届挑战杯校赛一等奖)
Q1:为什么会参加“挑战杯”呢?
A:自己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逐渐感受到,只完成专业学习是不够的,没能达到我成长的需要,所以打算通过实习以及一些项目比赛来提升自己的能力。
“变废为宝——基于进化学习机制的全自动垃圾分类回收系统”项目队长
(第十六届挑战杯校赛特等奖)
Q2: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有什么让你特别难忘的经历?
A:自然是通宵了!比如为了准备5号上午的答辩,虽然我们在之前都做得差不多了,但昨晚搬运机器的时候,因为太重,实验室到展区距离又特别远,下来发现有些机器出现故障,于是整个团队熬到四点多才休息。
展示结束之后不久,本届挑战杯校赛终审决赛结果也出来了!
在所有参赛项目中,共有三十项作品脱颖而出,取得了优异成绩。他们也将代表学校参加即将到来的省赛。
以下为第十六届“挑战杯”校赛特等奖和一等奖获奖项目清单:
(信息来自广州大学团委)
在结果公布之后,我们有幸对几位获奖参赛选手进行了简单采访。
“以博物馆为主体的山区短期支教
新模式探索
——以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志愿者
暑期支教为例”项目团队
(第十六届挑战杯校赛特等奖)
项目团队
Q1:你们项目的灵感来源于什么呢?
A: 我们团队成员都是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的志愿讲解员,了解到南博平时会到中小学开展送课和送展的活动,但覆盖范围有限。
我们馆有一个志愿者看到传统支教存在的一些问题,想着能不能创新传统支教模式,把博物馆送课、送展的模式带到山区,弥补传统支教的不足,并拓宽馆藏文化的宣传教育范围和影响力。
Q2: 在做项目时你们觉得什么地方挑战最大?
A:挑战最大的应该是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回收。由于在博物馆的游客并不都愿意接受调查,而我们在支教地大埔的时间短,当地居民较年长,使得回收的问卷可参考度不太可观,最后导致样本占比有所失衡。
Q3: 是什么让你们坚持下来的?
A: 虽不容易,但在项目进行中,我们还是得到了来自南博相关负责人、学院老师、身边有支教经验的同学的支持与帮助。自身来讲,我们作为博物馆的志愿者都希望这个新模式能成型,为支教和博物馆宣教提供新的发展方向。
Q4: 你们知道获奖后第一反应、感受是什么?
A: 结果是中午出的,有些成员午睡后才知道赛果。醒来看到大家都不敢相信,在群里发的最多的就是感叹号!因为比赛当天我们有去了解过其他的项目,是真实的“神仙打架”现场了。我们几个又是第一次参加这种大型学术竞赛,从来不敢想能冲到这么前。所以赛果一出我们是既激动又难以置信!
“记忆材料软体机器人的控制
及视觉技术研究”项目团队
(第十六届挑战杯校赛一等奖)
项目团队
Q1:在筹备项目之初,你们遇到了哪些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呢?
A:在项目伊始,包括我在内的所有同学对整个项目的预计都比较迷茫,包括对机械结构的陌生、对嵌入式系统开发的空白、对软件技术的不解、对记忆金属的不熟悉,都是我们整组需要面对与解决的问题。
在比赛的前两天,机器出现问题,我与其他两个组员连夜抢修,凌晨三点半才解决问题。在答辩的前一天,指导老师深夜指导、梳理教学,最终才使我们顺利完成比赛。
Q2:你们团队的项目是否具有实用性呢?可以应用在什么领域呢?
A:这个我们具体也讨论过,我们是依照柔性软体机器人的模型进行分析制作,与delta平台结合,作出理论分析模型。不过,在后期的完善过程中,我们项目的应用性得到了显著提高,主要应用在传统刚性机器人无法应用的分拣领域。
Q3:在项目准备过程中,你们主要是通过哪些途径搜集信息、寻找材料的呢?
A:我们通过中国知网和sci核心期刊阅读了很多中外文献资料,还借助网络搜索代码的相关问题。除此之外,项目所用到的例如铝合金,硅胶等基本材料也是我们自己找来的。
在整个准备过程中,老师为我们指明方向,指导我们大致将项目的框架构造起来。我们自己动手,每个人各尽其职,积极配合,努力学习,最终在比赛之前大致完成了任务。
Q4:你们知道获奖后第一反应、感受是什么?
A:在获奖名单中看到自己的项目时十分开心,比赛付出了很多,等待的时候也不免有些忐忑。但看到结果的那一刻感觉包袱卸下了,心情非常轻松!虽然并没有取得最高荣誉,但我们也十分开心!我们不会停止脚步,会继续努力,为校争光。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在挑战杯的赛场上,
每个人都可以是发明家、创业者。
只要有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
永不放弃的决心,
共同奋斗的团队,
下一个站在舞台上的也许就是你!
趁我们还年轻,
趁我们还有魄力去勇攀高峰,
一起去挑战“挑战杯”吧!
往期回顾
1 | |
2 | |
3 |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封面制作 | 叶晓天
文字编辑 | 魏贤君 罗婧文 梁长晨
图片制作 | 梁长晨 叶晓天 张亚欣
微信编辑 | 吴文静
校呵呵稿 | 吴抒涵
责任编辑 | 周密 李振